该研究首次系统揭示组织激肽释放酶1(KLK1)在结肠炎—结直肠癌转化过程中的关键保护作用,并阐明其通过调控成纤维细胞表型及细胞外基质重塑抑制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因长期慢性炎症状态导致肠黏膜屏障持续受损,其结直肠癌发生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尽管临床观察早已明确“炎症—癌变”转化路径,然而在这一复杂生物学进程中,哪些分子起主导调控作用,尤其是上皮细胞与间质细胞之间如何相互作用,至今仍未完全阐明。是否存在能够抑制该进程的“刹车样分子”,成为领域内关注的重点。
组织激肽释放酶(KLK)家族在多种疾病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KLK1作为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的核心成员,广泛参与炎症及血管调节等功能。研究团队注意到,KLK1在正常结肠上皮中高表达,而在溃疡性结肠炎和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中呈现渐进性下降,提示其可能具有抑制疾病进展的保护作用。
主要发现:KLK1作为上皮源性抑制因子阻断癌变进程
本研究通过多中心临床样本分析及体内外功能实验,发现从溃疡性结肠炎、腺瘤到结直肠癌的演进过程中,患者血清及组织中KLK1表达水平逐步降低。进一步研究显示,KLK1的缺失会破坏肠黏膜屏障完整性,加剧炎症反应,并通过“KLK1-[Lys-des-Arg9-BK]-B1R-ECM”信号轴促使成纤维细胞向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表型转化,从而加速肿瘤发生。
相反,外源性补充重组KLK1蛋白可显著增强上皮屏障功能,抑制成纤维细胞活化及细胞外基质异常重塑,最终有效延缓甚至阻断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发展。该效果在遗传突变驱动的结直肠癌模型中同样得到验证,表明KLK1具有广谱的化学预防与治疗潜力。
临床与转化意义:老药新用,从卒中到肠癌的治疗跨越
值得一提的是,重组KLK1药物——注射用尤瑞克林已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国药准字H20052065),其安全性已在临床实践中得到验证,这为其在炎症性肠病及结直肠癌防治中的快速转化应用提供了良好基础。
研究者指出,KLK1不仅有望成为预测结肠炎癌变进程的新型生物标志物,更具备作为治疗靶点的潜力。通过类器官模型、人源化动物模型及前瞻性临床队列的进一步研究,KLK1替代治疗或可成为炎症性肠病患者预防结直肠癌个体化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望:推动炎症相关肿瘤的精准预防进程
该研究不仅揭示KLK1在结肠炎—癌转化中的关键生物学功能,也为开发靶向KLK1-B1R信号轴的干预策略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未来的研究可着眼于探索KLK1类似物或激动剂、以及其下游通路调控剂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从而为高风险炎症性肠病患者提供新的化学预防与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