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母细胞瘤作为儿童最常见的实体肿瘤之一,因其高侵袭性和与MYCN基因扩增相关的治疗难度,被称为“儿童肿瘤之王”。即使采用高强度治疗方案,高危型患儿的长期生存率仍不理想。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性的联合治疗策略。该方案采用已获FDA批准用于高危神经母细胞瘤的药物二氟甲基鸟氨酸,配合无精氨酸、无脯氨酸的特殊饮食。DFMO作为鸟氨酸脱羧酶抑制剂,可阻断多胺合成通路,而特殊饮食则从上游削减ODC底物鸟氨酸的来源,形成双重抑制。
这种“药物+膳食”的联合干预基于科学的代谢原理:人类幼儿期的大部分鸟氨酸源自鸟氨酸氨基转移酶介导的脯氨酸转化,同时大脑中的鸟氨酸也可通过精氨酸降解产生。通过同时阻断这两条代谢途径,实现了对肿瘤生长关键代谢物的深度控制。
作用机制:从抑制生长到诱导分化
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疗法能显著降低肿瘤内的多胺水平,可降至常规值的约10%。在模拟MYCN驱动型神经母细胞瘤的基因工程小鼠模型中,这种深度的多胺耗竭不仅显著延缓了肿瘤生长,更在多数案例中实现了肿瘤的完全清除,同时显著延长了模型鼠的生存期。
尤为重要的是,该疗法的核心机制并非传统的细胞毒杀作用,而是通过对肿瘤细胞的重编程,诱导其向成熟细胞分化。研究人员发现,联合干预引发了癌细胞内部的蛋白翻译重编程,中断了致癌蛋白的合成,同时激活了在神经母细胞瘤中被阻断的自然分化程序。
这一机制表明,特定细胞程序的基因进化出了标志性的密码子使用偏好,使其能够响应代谢压力实现蛋白翻译重编程。这一发现为通过代谢干预治疗癌症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临床前景:从实验室到治疗的转化
尽管研究成果令人鼓舞,但研究团队也认识到对儿童实施长期严格膳食限制存在的实际困难。为此,苏黎世大学的Raphael Morscher博士表示,团队正在积极寻求替代方案,计划采用酶制剂来替代膳食限制,以期在未来为患病儿童提供更温和、更可行的治疗选择。
鉴于该疗法靶向的是MYC信号通路驱动的核心代谢途径,这一策略不仅为神经母细胞瘤提供了潜在的新疗法,也对其他多种MYC驱动型癌症具有广阔的治疗潜力。研究人员相信,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和优化,这种联合疗法有望为儿童肿瘤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该研究的成功标志着代谢干预在癌症治疗领域的重大进展,为开发更加精准、温和的肿瘤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