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FS1基因突变所导致的糖尿病,常被归类于Wolfram综合征或其样疾病的表现之一。由于临床表现异质性强、且常缺乏典型神经症状,此类患者易被误诊为1型糖尿病、普通2型糖尿病或MODY(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从而延误个体化治疗。
研究方法:基因测序与严格诊断
本研究共纳入690名中国北方汉族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下一代测序技术(NGS)对WFS1基因全部外显子进行检测,并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指南及EURO-WABB诊断标准,严格判定致病性变异及疾病诊断。
主要发现:患病率与关键特征
研究结果显示,在该EOD人群中共发现38个WFS1罕见变异,其中6个被判定为致病性或可能致病性变异。最终确诊WFS1-DM患者6例,患病率为0.9%,提示在我国早发2型糖尿病人群中,WFS1相关糖尿病虽属罕见,但仍需引起临床重视。
胰岛功能:携带者受损更显著
进一步分析显示,与未携带WFS1有害变异的患者相比,携带者在胰岛功能方面表现更差:空腹C肽和餐后C肽水平显著更低(P < 0.05),且在校正体重指数(BMI)后差异仍然显著,提示其β细胞功能受损更为严重。此外,这些患者的AST水平更高,推测可能与内质网应激所致的肝细胞损伤有关。
临床表型:非肥胖且早发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WFS1-DM患者均无肥胖表现(BMI<28 kg/m²),诊断年龄均小于35岁,且无一例出现酮症。尽管多数患者需依赖胰岛素治疗,但除一例合并听力损失外,其余均未出现视神经萎缩、尿崩症等Wolfram综合征典型症状,因此极易造成临床误诊。
遗传模式:显性遗传新线索
研究的另一重要发现,是多数患者仅携带单个致病性变异,提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在某些WFS1-DM病例中可能存在,这为理解该疾病的遗传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研究意义与局限
尽管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包括部分变异未进行功能验证、表型记录完整性不足和样本来源较为单一——但其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它不仅首次报告了中国人群WFS1-DM的患病率,更强调了对早发、非肥胖、胰岛功能较差且无自身免疫证据的糖尿病患者进行WFS1基因筛查的必要性。
该研究为今后在中国开展糖尿病精准分型与基因诊断提供了依据,有望推动临床实践向更个体化、更精准的方向发展,最终改善患者预后并优化医疗资源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