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HER2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假手术对照的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每月玻璃体腔注射2mg ACP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导致的地图样萎缩患者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在为期18个月的开放性延长期研究中,所有受试者均转为每月接受ACP注射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原使用ACP治疗的患者在3.5年时继续每月用药,病灶扩增速度比"模拟假注射"预测值降低40.5%。而原接受假注射、延展期才换用ACP的患者,病灶扩增速度也比预测值降低37%,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干预展现出更显著的保护效益。在3.5年时,原ACP治疗患者的视网膜组织保留面积达到2.92 mm²,显著优于原安慰剂转ACP治疗组的1.83 mm²。这表明尽早开始ACP治疗可为患者带来更大的视网膜组织保护效益。
安全性佳:真实世界数据提供佐证
在安全性方面,ACP在开放标签延伸研究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未观察到新的安全信号。研究期间未发现视网膜血管炎或闭塞性血管炎病例,且眼内炎发生风险未见增加。
真实世界研究数据进一步验证了ACP的安全性。该项回顾性观察分析纳入了FDA批准上市首年内接受治疗的10181名患者,涉及13391只眼。结果显示,在至少接受两次注射的11799只眼中,平均给药间隔为7.0周。在25周随访期内,仅3.6%的患者出现任何不良事件,事件发生率为每万次注射103例。
这些数据表明,ACP在真实临床环境中同样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可靠的治疗选择。
作用机制:靶向补体系统创新治疗
地图样萎缩作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晚期阶段,其发病机制与补体级联反应密切相关。补体系统是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凝集素途径。
ACP作为一种RNA适配体疗法,通过结合并抑制补体蛋白C5,有效抑制补体系统活化,从而避免视网膜细胞萎缩与地图样萎缩病程的进展。该药物于2023年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相关的地图样萎缩,今年9月又获得日本厚生劳动省附条件批准,成为日本首个且唯一获批用于此适应症的治疗药物。
除ACP外,补体C3抑制剂pegcetacoplan也于2023年2月获批用于地图样萎缩治疗,成为该领域首款获FDA批准的疗法。随着对补体系统研究的深入,更多创新靶点如MASP-2等正在被探索,为地图样萎缩治疗提供了新的研发方向。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对创新治疗手段的需求日益迫切。ACP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数据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重要的治疗选择,有望帮助更多患者延缓视力丧失,维持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