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与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显著上升。其中,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占绝大多数。尽管部分甲状腺癌因进展缓慢被称为“懒癌”,但放射性碘难治性转移性乳头状甲状腺癌(RAI-rDTC)却是一大治疗难点,患者预后较差,亟需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目前,临床上对于RAI-rDTC患者,通常采用多激酶抑制剂如仑伐替尼、索拉非尼等进行治疗。然而,部分患者对这些标准疗法反应不佳,疾病仍持续进展,因此探索新型联合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近期,一例携带BRCA2胚系突变的RAI-rDTC患者,在接受奥拉帕利联合仑伐替尼治疗后实现部分缓解,为这一难治人群带来了新的希望。
该患者为44岁女性,因颈部肿块持续增大就诊。经细针穿刺活检确诊为乳头状甲状腺癌,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直径达7.6厘米。患者随后接受全甲状腺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提示肿瘤具有甲状腺外侵犯、脉管侵犯等高危特征。
尽管术后接受了放射性碘治疗及TSH抑制治疗,患者仍在一年后出现复发,甲状腺球蛋白水平持续上升,疾病进展迅速。
基因检测指引精准路,双药协同见成效
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对患者手术标本进行基因检测,发现存在NRAS Q61R、BRCA2 L1768fs及TERT启动子突变。进一步血液检测证实BRCA2为胚系突变。
基于BRCA2致病突变的存在,以及抗血管生成药物与PARP抑制剂的潜在协同作用,医疗团队为患者制定了仑伐替尼联合奥拉帕利的减量治疗方案。
治疗3个月后,影像学评估显示患者骨转移灶和软组织病灶显著缩小,甲状腺球蛋白水平从2704 ng/mL降至638 ng/mL,降幅近80%。根据RECIST 1.1标准,患者最佳疗效达到部分缓解。
精准医疗再进一步,难治患者现曙光
本案例显示,在传统治疗效果不佳的RAI-rDTC患者中,基因检测可为治疗决策提供关键依据。通过识别BRCA等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突变,有助于筛选可能从PARP抑制剂联合治疗中获益的人群。
这一成功实践,标志着甲状腺癌治疗正从“经验性用药”迈向“分子分型指导”的精准医疗新时代。未来,随着更多分子标志物的发现和靶向药物的研发,难治性甲状腺癌患者将拥有更多个体化治疗选择,长期生存希望得以进一步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