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曲泊帕获得中国专利金奖,标志着其在技术创新性和专利布局严密性方面达到国家顶尖水平。马军教授指出,这一奖项向行业传递明确信号:国家鼓励具有高临床价值的原始创新。海曲泊帕通过构建涵盖化合物、晶型、制备方法及适应症的全面专利体系,为企业树立了“专利先行”的典范。
秦叔逵教授强调,这一成就彰显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研发理念。海曲泊帕从ITP、SAA适应症拓展至CTIT领域,精准回应了临床未满足需求,标志着我国创新药产业从跟随式发展向引领式创新的重要转变。
临床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治疗有效率高达60.7%
在海曲泊帕之前,全球多款TPO-RA药物针对CTIT的研究均告失败。秦叔逵教授回顾研发困境时指出:“化疗因CTIT被迫推迟、减量甚至终止,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传统治疗方案存在诸多局限,亟需新的解决方案。”
马军教授通过临床案例展示了海曲泊帕的疗效:一例淋巴瘤患者在大剂量化疗后血小板降至零,使用海曲泊帕联合治疗方案后,血小板在七天内成功恢复,保障了干细胞移植顺利完成。另一例卵巢癌患者血小板降至个位数,传统治疗无效,使用海曲泊帕后三天内即开始回升,确保了后续化疗的按时足量进行。
关键的II期注册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结果显示:海曲泊帕组治疗有效率达60.7%,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12.9%。更值得注意的是,海曲泊帕组血小板恢复中位时间仅7.5天,显著短于安慰剂组的13.0天,证明其快速起效特性。
重塑CTIT管理格局,从被动补救转向主动全程管理
海曲泊帕的出现正推动CTIT管理范式发生深刻变革。马军教授指出,与传统的皮下注射剂型相比,海曲泊帕作为口服药物极大提升了患者依从性,使居家治疗和全疗程管理成为可能。
秦叔逵教授总结其临床优势:首先,这是全球首个在CTIT防治领域取得阳性结果的TPO-RA类药物;其次,强效且快速的应答有力保障了化疗连续性;更重要的是,研究中海曲泊帕组未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
基于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海曲泊帕已连续三年获得《CSCO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指南》II级推荐,稳居TPO-RA类药物最高推荐级别。马军教授补充,通过规范化管理,海曲泊帕可使60%-70%的CTIT患者达到理想血小板水平,为肿瘤治疗的连续性提供有力保障。
从荣获专利金奖到取得临床突破,海曲泊帕的成功体现了中国医药创新坚持“临床价值”与“高价值专利”的双轮驱动。这一创新成果不仅为解决CTIT难题提供了有力工具,更展现了中国医药产业、临床研究者与监管机构协同创新的巨大潜力,为全球肿瘤治疗贡献了中国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