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资讯 > 抑郁症治疗迎来重大突破!《自然》刊发北京脑所新发现,安全替代氯胺酮

抑郁症治疗迎来重大突破!《自然》刊发北京脑所新发现,安全替代氯胺酮

发布时间:2025-11-13 08:36:09 相关企业:
创新发现:腺苷信号通路成抗抑郁关键机制
       11月6日,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罗敏敏实验室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研究首次揭示大脑中名为腺苷的信号分子,是氯胺酮与电休克疗法产生快速抗抑郁作用的核心通路。这一发现不仅解释了现有快速抗抑郁治疗的作用机制,更为开发更安全、有效的新疗法提供了关键理论依据。
       长期以来,氯胺酮与电休克治疗是已知能快速产生持久抗抑郁效果的两种手段,但前者可能导致神经副作用和成瘾性,后者则可能引发记忆和认知损伤。由于这两类治疗手段背后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不明,严重制约了更优疗法的开发。罗敏敏实验室的此项研究成功填补了这一关键空白。
 
机制解析:精准定位腺苷作用路径
       研究团队运用基因编码的腺苷探针GRABado,通过光纤光度测量技术,首次实现对小鼠特定脑区细胞外腺苷浓度的实时动态监测。研究发现,在给予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后,小鼠内侧前额叶皮层与海马体区域出现快速且持续的腺苷水平升高,而伏隔核区域未见类似变化。电休克治疗也观察到相同的腺苷释放现象。
       通过遗传学与药理学手段,研究确证了腺苷信号对抗抑郁效应的必要性。在腺苷A1受体或A2A受体基因敲除的小鼠中,氯胺酮与电休克治疗的抗抑郁效应完全消失。重要的是,受体敲除并不影响氯胺酮诱导的腺苷释放本身,表明腺苷信号通路特异性地介导了治疗作用。
 
治疗突破:创新干预方案展现卓越潜力
       基于对机制的深入理解,研究团队提出"间歇性低氧干预方案",实现安全、可控地诱发大脑内腺苷释放。实验证明,这种创新方案能够在抑郁模型小鼠中产生依赖于A1和A2A受体的快速抗抑郁效应,为开发非药物抗抑郁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同时,研究团队以"增强腺苷释放"为指标,成功筛选出系列氯胺酮衍生物。其中,去氯氯胺酮在低剂量下即能诱发更强、更持久的腺苷信号,在行为学测试中表现出优于氯胺酮的抗抑郁功效,且运动亢进副作用显著减弱。值得注意的是,化合物的腺苷释放效能与其对NMDA受体的抑制强度无显著相关性,提示其抗抑郁作用存在独立于NMDAR抑制的新机制。
 
临床意义:为抑郁症治疗开辟新纪元
       该研究首次系统阐明了快速抗抑郁治疗的共同作用机制,不仅深化了对抑郁症神经生物学基础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为开发新一代安全、有效的抗抑郁策略提供了明确靶点。基于腺苷信号调控的新型小分子药物和非药物干预方案,有望克服现有治疗的局限性,为全球数亿抑郁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业内专家表示,此项突破性研究将推动抑郁症治疗领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未来基于腺苷通路的治疗方法有望成为抑郁症治疗的重要选择,为精神疾病治疗开辟全新方向。

注: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辽ICP备2024027922号-3 备案编号:辽网药信备字(2025)00206号 药智库 淘药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