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TAF即替诺福韦艾拉酚胺,用作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一线用药,能通过抑制病毒逆转录酶活性,有效控制病情发展,相较于传统药物,TAF有更高的病毒抑制率,还有更好的安全性profile,特别是对骨骼和肾脏的影响相对较小,本文会对TAF的作用机制、适用人群以及临床使用要点进行系统分析。句子末尾标点:。
什么是TAF的治疗原理
TAF是替诺福韦的前体药物,其分子结构被优化了,它能更高效地被肝细胞摄取,在细胞内转化成活性成分替诺福韦二磷酸盐,通过与天然底物竞争整合进病毒DNA链,致使链终止抑制HBV复制,这种靶向递送机制让给药剂量只是传统TDF的十分之一 。
临床数据表明,TAF在肝细胞内的浓度,比外周血高出5倍有余,血液中游离药物的浓度,降低了90%,这种特性,既保障了抗病毒的效果,又大幅削减了系统毒性,药物在细胞内的半衰期超过30小时,支持每日一次的给药方案,确保持续稳定的病毒抑制。
哪些人群适合使用TAF
初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优先考虑的是TAF,尤其是老年患者伴有轻度肾功能损害或者存在骨质疏松风险时。长期使用TDF治疗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或者血磷异常的患者,转换至TAF方案能改善肾功能指标。临床试验显示,转换治疗一年后,患者在骨密度参数上有明显改善的表现。
那些曾经对替诺福韦有过过敏反应的人群,是不适于使用TAF的,严重肾功能不全的那部分人,并同样不适于使用TAF,有着对于肌酐清除率低于30ml/min属于终末期肾病情况的患者,必须调整用药方案,妊娠期妇女用药需要权衡利弊,动物实验未体现致畸性,然而人类数据有限,应当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做出决策。
TAF的正确服用方法
TAF标准剂量是每日25mg,要随餐服用,目的是提高生物利用度,因食物中脂肪成分能促进药物吸收,可使血药峰浓度提升约40%,建议固定每天进餐时间服药,防止漏服,若发生漏服,距下次服药时间超12小时能补服,否则应跳过,直接按计划服下次剂量。
特殊人群是需要调整服药方案的,肾功能中度受损者要延长服药间隔至48小时,其在与强效P-gp诱导剂联合使用时可能会降低TAF血药浓度,此时需进行病毒学应答监测,老年患者一般无需调整剂量,不过要加强肾功能监测,儿童用药需使用专用颗粒剂型,且要按体重计算剂量。
TAF可能产生哪些副作用
存在常见不良反应,有头痛,有腹痛,还有疲劳,其发生率在1%至5%之间,多数症状轻微,能自行缓解,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轻度恶心,或者腹泻,对此建议分次进食,或者与食物一同服用,可减轻胃肠道不适,实验室检查可能发现血清肌酸激酶轻度升高,但通常无临床症状。
值得关注的是,TAF存在导致体重增加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在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患者里,这种表现格外显著突出,长期随访数据表明,用药3年后,平均体重增加大概是1.5kg,除此之外,虽说肾脏安全性相比TDF更具优势,但是仍要定期监测尿蛋白及肌酐清除率,极个别病例报告了乳酸酸中毒情况,与其它核苷类药物联合使用时,风险会上升。
TAF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出现TAF血药浓度降低的状况,是因为和某些抗惊厥药物合用,像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所以会这样,这时需要考虑调整剂量,或者更换抗癫痫药物。利福平类抗结核药物也作用于TAF,使其暴露量减少,在结核合并乙肝治疗之时,应当密切监测病毒载量。与环孢素等强效P - gp抑制剂联用,有增加TAF浓度的可能,不过临床意义尚不明确 。
TAF和常用降血压药不存在明显相互作用,TAF和常用降糖药不存在明显相互作用,它适宜慢性病患者长期运用,它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时需监测乳酸水平,尽管相互作用风险较低,TAF不影响CYP450酶系,它与经此代谢的药物如华法林没有显著相互作用,它与经此代谢的药物如他汀类药物没有显著相互作用,不过个体差异仍旧需予以关注。
如何评估TAF的治疗效果
治疗开启后,在第4周时检测HBV DNA水平,在理想情况下,病毒量应呈下降1至2个对数级的态势,在第12周评估初始应答状态,若病毒下降幅度不及2个对数级,便要排查依从性及耐药可能性,在24周时,超80%患者应能达成病毒学应答,即HBV DNA低于20 IU/mL,对于HBeAg呈阳性的患者而言,还需监测e抗原血清学转换。
一部分长期治疗目标是维持病毒学抑制并实现肝功能正常化 。每年需开展两次全面评估 ,评估中包含肝脏弹性检测 ,通过此监测纤维化改善情形 。HBsAg清除实现属理想终点 ,在当下现有治疗方案状况下 ,其年发生率约为1% - 3% 。对于治疗满3年仍未获病毒学应答的患者 ,建议进行耐药检测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