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达替尼是种专门针对癌症的药,对某些晚期膀胱癌效果很好。这种药主要给FGFR基因有问题的病人用,能精确阻断肿瘤异常传递的信号,从而控制癌细胞发展。了解这种药怎么起作用,哪些人适合用,以及怎样正确使用,对病人和医生都很重要。本文会具体说明厄达替尼的重要情况,让大家能全面了解这种药。
厄达替尼是什么药物
厄达替尼是种口服的小分子药物,针对FGFR,也就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这种药不适用于所有癌症病人,而是专门给那些有FGFR基因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用,尿路上皮癌是膀胱癌的一种主要类型。这类患者一般已经接受过含铂化疗,但病情还是继续发展,厄达替尼就为他们增加了新的治疗可能。
这种药主要靠专门阻断FGFR信号传导来起作用。当FGFR基因出现变异时,癌细胞里的这条通路会变得异常亢进,仿佛一直收到“继续生长”的命令,结果肿瘤就会没节制地扩散。厄达替尼可以准确地吸附在FGFR蛋白上,减弱它的功能,这样就能阻断癌细胞的生长指令,促使肿瘤细胞自我死亡。这种瞄准特定目标的疗法,比过去的全身性药物攻击,能更好地控制生长异常的肿块,并且对身体其他健康组织的影响更轻微。
厄达替尼的疗效如何
医学试验结果揭示,针对携带FGFR基因变异的晚期尿路上皮癌病人,厄达替尼展现出积极的治疗作用。核心实验证实,经此药物干预的患者里,有大概百分之四十的人肿瘤明显缩小。这说明许多先前治疗效果不佳的病患,通过使用厄达替尼可以获得改善,肿瘤体积会缩小或者疾病状态保持稳定。
药物作用能维持多久,也是衡量效果好坏的关键方面。有实验数据证实,那些对治疗有成效的人,他们病情得到缓解的时间能长达好几个月,这样就让他们的生命有了更多保障。不过,药物效果因人而异,不是每个接受治疗的人都能获得同样令人满意的结果。药物作用力的大小,跟基因上发生的变化种类、病人身体的整体情况以及以前接受过的治疗等很多方面都有直接联系,必须由医生全面考虑后才能做出判断。
厄达替尼有哪些副作用
跟许多抗癌药一样,厄达替尼也有不少不良反应。其中,血液中磷含量过高是比较突出的一种,这种情况经常发生。这主要是因为药物会干扰身体调节磷含量的机制,因为它作用的目标之一就是影响相关信号传导。病人常常感到血液里磷元素超标,有时还会出现眼睛发干、指甲脱落、口腔疼痛等不舒服的症状。
高磷血症的症状以外,还有多种普遍的不良反应,比如感觉身体疲惫,吃东西没胃口,恶心想吐,排便困难或者拉肚子这些胃肠道问题。有些人还会遇到嘴巴干、吃东西没味道、皮肤没水分、头发脱落的情况。医生会提醒病人常常检查血液里的磷含量,并且用调整吃的东西或者吃降磷药的方法来控制高磷血症。对于其他的不良反应,会采取合适的办法来处理,目的是让病人能更好地接受治疗。
哪些人适合使用厄达替尼
使用厄达替尼的前提是,必须确认患者肿瘤组织中存在FGFR2或FGFR3基因的变异情况。这种确认一般需要借助肿瘤组织的取样检查,或者通过检测血液里循环的肿瘤DNA来进行基因分析。所以,并不是所有膀胱癌病人都适用,只有那些检测出相关基因突变的病人,才可能是真正能从中受益的人群。
病人得是局部晚期又或者已经扩散了的尿路上皮肿瘤,并且以前用过至少一种含铂的化疗方案,结果病情没控制住继续发展。病人的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得符合标准,得能忍受口服的靶向药。医生会仔细查看病人的整体情况、基因化验结果还有病情的严重程度,最后决定要不要建议用厄达替尼。
厄达替尼的正确用法用量
厄达替尼的常规初始用量是一天一次,每次含服8克重(一般配两片每片4克重的药片)。最好每天在相近的时刻服药,可以和食物一起吃,也可以单独吃。病人需要整片吞咽,不能咬碎、碾碎或分割,这样药物才能按照设计的方式在身体里释放。
调整用量是治疗期间的关键步骤。当病患产生难以承受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出现严重的高磷血状况或其他特定的不良影响时,医师会依据反应的轻重缓急,判断是否需要暂时停药、减少药量(比如降至每日6毫克或4毫克)乃至彻底停用。病患务必依照医生的指示用药,不能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同时要按期回到医院检查,让医生能够即时审视并修正治疗计划。
使用厄达替尼要注意什么
治疗全程都要持续关注血磷数值,初期要经常检测,稳定后改为按计划复查。一旦发现血磷过高,要听从医生指导,通过调整饮食(比如少吃含磷多的东西)和/或服用降磷药来处理。另外,眼睛状况也要留意,厄达替尼可能会让视网膜出问题,只要感觉看东西模糊或者视力变差,就必须立刻告诉医生。
还要留意药物之间可能会产生相互影响。务必把所有正在服用的其他药品,比如医生开的药、自己买的药和补充剂,都告诉医生。这是由于某些药物可能会改变厄达替尼在血液中的浓度。育龄期的男性和女性,在治疗期间以及停药后的一段时间里,都应该使用可靠的避孕方法。要和医疗人员保持顺畅的交流,一旦身体有任何不舒服,都要立刻告知他们,这是保证治疗安全有效的重要前提。
选择靶向医治方案时,您觉得除了遗传检测数据,还有哪些个体情况应该最先和医生详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