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分析:
伏立康唑是一种药物,它属于广谱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其用药频次对治疗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对安全性同样会产生直接影响,正确的给药次数需要综合考量多种因素,这多种因素包括感染类型,包括患者自身状况,还包括药物剂型等,不能一概而论,本文会详细分析关键问题,比如伏立康唑的常规用药方案,比如特殊人群调整,比如联合用药影响等,以助力读者全面认知这一重要临床用药问题。
伏立康唑标准给药方案如何确定
伏立康唑有其标准给药方案,采用负荷剂量与维持剂量相结合的方式,在成人群体里,首日负荷剂量需每12小时给药一次,要一次性给予400mg(或者是6mg/kg静脉给药),从第二天起变更为维持剂量,每天给药2次,一次200mg(或是4mg/kg静脉给药)如此这般的给药设计,目的在于将药物血浓快速达到稳态治疗水平 。
在临床实践里的医生,会依据感染的严重程度,以及病原菌的种类来调整剂量,针对侵袭性曲霉病这种严重感染,维持剂量能够增加到每日两次,每次为三百毫克,要注意口服片剂应该在餐前一小时,或者是餐后两小时进行服用,以此来保障最佳的吸收效果,治疗周期通常持续到临床症状消失之后,再维持数周,具体的时长由主治医师依照病情来决定。
肝功能不全患者如何调整伏立康唑用药次数
需要用伏立康唑的轻度肝功能不全患者,这类患者的负荷剂量保持不变,但维持剂量要减半,也就是每日2次,每次100mg,或相应降低静脉给药剂量,需要用伏立康唑的中度肝功能不全患者,这类患者的负荷剂量保持不变,不过维持剂量要减半,即每日2次,每次100mg,或相应降低静脉给药剂量,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以此来防止药物让肝脏损伤进一步加重。
要是患者是严重肝功能不全类型,这表明是Child - Pugh C级患者,若使用伏立康唑时获益不比风险显著大,对于这种情形就不推荐使用该药物,因这类患者药物代谢会显著减慢,血药浓度易超出安全范围,这样会增加肝毒性风险,若非要使用,就得考虑进一步降低用药频次或者剂量,并且要加强血药浓度监测。
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对用药频次的影响
对伏立康唑用药方案予以优化的重要方式是进行治疗药物监测,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治疗窗相对而言较窄,其理想的谷浓度应当维持在1至5.5mg/L这个范围之间,要是低于1mg/L就有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倘若高于5.5mg/L就会使神经毒性以及肝毒性的风险增加,在临床当中常常借助监测血药浓度来对给药频次以及剂量作出调整。
血药浓度处于低于治疗范围的状态之时,医生没准会增添单次剂量,而不是增添给药频次,鉴于伏立康唑半衰期大概6小时,每日2次给药方可维持稳定血药浓度。要是血药浓度始终偏高,那就得思索削减单次剂量,并非削减给药次数,用以维持血药浓度稳定。对于长期用药的患者而言,定期监测相当重要。
儿童患者伏立康唑用药次数有何特殊要求
伏立康唑用于儿童患者,用药频次和成人不一样,年龄在2岁至12岁间的儿童,首日负荷剂量要每间隔12小时经静脉途径给药一次,是每千克体重9毫克,维持剂量是每天静脉给药2次,为每次每千克体重8毫克,若是口服制剂,体重超过40千克的儿童,可用和成人相同剂量,体重低于40千克的儿童,按每12小时一次,每次每千克体重9毫克给药 。
药物代谢速度这个方面,儿童群体是比较快的,按体重计的剂量常常会高于成人,然而血药浓度有可能比较低,所以治疗药物监测对于儿童患者而言更加关乎重要性,值得留意的是,伏立康唑在2岁以下儿童当中安全性与有效性并未明确,通常情况下是不建议去使用的,青少年患者能够参照成人剂量方案,不过依旧需要进行个体化调整 。
伏立康唑与其他药物联用如何影响用药频次
和一些药物一同使用伏立康唑时,用药频次存在可能要调整的情况,当中药物若是利福平、卡马西平、苯巴比妥等强CYP450酶诱导剂,伏立康唑血药浓度会显著降低,这种合用情形应予以避免,而当药物是西咪替丁、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CYP450酶抑制剂时,伏立康唑暴露量可能会增加,这种状况要考虑减少伏立康唑的剂量。
尤需留意的是,伏立康唑与华法林合用,会抑制华法林代谢,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和磺脲类降糖药合用也如此,会抑制其代谢,增大不良反应风险,在此情形下,不仅要调整合用药物剂量,有时还得监测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相应调整用药方案,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伏立康唑不同剂型对用药次数的影响
伏立康唑存在口服片剂,存在口服混悬液,还存在注射剂这三种剂型,各剂型用药频次大致相同,均为每日给药2次,口服片剂生物利用度高达96%,可与注射剂紧接着先后不间断使用并且无需调整剂量,口服混悬液生物利用度约为80%,从静脉给药转变为口服混悬液,通常来讲不需要调整剂量,但是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应当避开使用口服混悬液中的环糊精辅料。
对有吞咽困难情况的患者而言,片剂可压碎后溶入水中饮用,然而要留意立即服用用以保证药效,不同厂家所生产的伏立康唑片剂生物等效性存在差异,更换厂家时节建议进行血药浓度监测,静脉给药主要针对严重感染患者或无法耐受口服给药的患者,一旦病情允许就应尽快转为口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