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束支传导阻滞(5)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有心血管病等基础疾病病史。
可能接受过心脏外科手术或导管消融治疗。
发病前存在急性感染或使用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药物的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患者通常无任何症状。
部分可出现胸痛、胸闷、气短、心悸、水肿或发热、畏寒、寒战、咳嗽、咳痰等与原发疾病相关的症状。
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头晕、疲倦、乏力,甚至黑曚、晕厥、抽搐等症状。
体征
患者一般仅有心脏听诊时第一、二心音分裂的体征。
心电图:
为首选检查,对左束支传导阻滞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可诊断疾病,并且了解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类型。
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可了解患者24小时内的心电活动变化。
部分患者早期可呈间断发作,普通心电图可能难以捕捉,需要通过动态心电图进行确诊。
实验室检查
心肌坏死标记物
主要包括肌钙蛋白及心肌酶学,主要用于评估病情及判断病因。
心肌坏死标记物升高提示存在心肌损害,病情较重。
急性心肌梗死及急性心肌炎所致者常明显升高。
、心衰标志物
主要包括血B型利钠肽(BNP)或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
可评估心功能情况,用于评估病情及判断病因。
BNP或NT-ProBNP升高常提示存在心功能不全。
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
可了解患者外周血及C反应蛋白情况。
合并感染时可出现血象升高及CRP升高。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电图
主要用于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等心脏结构性病变。
还可了解左束支传导阻滞是否对心室收缩产生了影响。
对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病因诊断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冠状动脉CT成像及冠脉造影
主要用于了解患者的冠脉供血情况。
对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缺血性心肌病所致的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心脏电生理检查
心脏电生理检查可以明确患者发生传导阻滞的部位和程度。
心脏电生理检查可以发现潜在的永久起搏器置入需要。
诊断标准
左束支传导阻滞的诊断主要是通过心电图的特征性表现。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QRS时限≥ 0.12秒。
导联R 波宽大,顶部粗钝或有切迹,前方无q波。
导联S波宽大,表现为宽阔的QS波或 rS波形。
导联的T波与O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QRS波形态同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但时限<0.12秒。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QRS波时限<0.12秒。
额面 QRS平均电轴超过-45°,可达-90°。
Ⅰ导联以R波为主,S波小或无。
Ⅰ、aVL导联呈qR型。
Ⅱ、Ⅲ、aVF导联r波小,S波深,呈rS形。
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QRS波时限<0.12秒。
额面 QRS平均电轴右偏(+90°~+120°或+80°~+140°)。
Ⅰ导联呈rS波。
Ⅱ、Ⅲ、aVF导联呈qR波,aVL导联的R波明显高于aVR导联。
鉴别诊断
B型预激综合征
相似点:B型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和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相似。
不同点:
B型预激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PR间期多缩短,QRS波起始处可见δ波,QRS波易变性大、无钝挫,患者多无器质性心脏病依据。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心电图PR间期多正常,QRS波起始处无δ波,QRS波宽大、顶部粗钝或有切迹,大多数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
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对鉴别二者具有重要意义。
左心室肥厚
相似点:二者心电图均可出现导联R波宽大。
不同点:
左心室肥厚患者的心电图QRS波小于0.11s,导联R波振无钝挫、有q波,ST段压低,T波低平。
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心电图QRS时限可≥ 0.12秒或<0.12秒,导联R 波宽大,顶部粗钝或有切迹,前方无q波,T波与O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前侧壁心肌缺血
相似点:二者心电图均可出现导联T波倒置。
不同点:
前侧壁心肌缺血患者可出现胸痛、胸闷、气促等表现,其心电图导联可见T波倒置外,可在其他QRS波群主波向下的导联观察到T波倒置,且倒置T波的两支对称。查心肌坏死标记物可出现升高。
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通常无任何临床表现,其心电图在以外的导联很少出现T波倒置。查心肌坏死标记物通常不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