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易结构实现质变
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不仅数量增长,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2020年前中国80%的对外授权项目处于临床后期,而2024年起早期资产占比首次突破60%。在11笔超10亿美元的重磅交易中,有6笔跻身全球TOP10,且全部带有首创药物标签。
恒瑞医药今年以来的多笔交易颇具代表性。3月与默沙东达成19.7亿美元合作,7月与葛兰素史克签约潜在价值120亿美元,9月又将创新药授权给Glenmark Specialty,潜在收益达10.93亿美元。这些交易展现了中国药企的研发实力获得国际认可。
研发实力持续提升
中国创新药的出海底气源于研发实力的持续增强。据IQVIA2025年7月报告预测,中国在研管线数量已占全球25%,仅次于美国。2024-2030年间,全球新增首创肿瘤药物中18%将来自中国实验室。
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中国研究影响力显著提升。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中国有73项研究入选口头报告,其中11项为重磅研究,占比从2023年的7%跃升至20%。
区域集群效应显现
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广州在生物医药领域展现出强劲势头。广州已集聚生物医药企业6500余家,在研新药管线超过200个,2025年以来已获批4个一类新药。
当地企业出海成果显著:百奥泰多次达成超亿美元授权交易;康方生物将双抗产品海外权益以最高50亿美元授予Summit公司,创下当时中国新药对外许可纪录。广州正从"创新策源地"向"全球价值高地"转变。
全球格局重塑
当前,中国创新药已崛起为与美、欧并列的全球医药"第三极"。从2018年全年5.7亿美元的交易总额,到2025年上半年近500亿美元规模,中国创新药实现了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输出"的质的飞跃。
随着在双抗、ADC、GLP-1等前沿领域的持续深耕,中国创新药企正凭借优秀的管线数据赢得国际认可,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多高质量治疗方案。